入学教育:培养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最重要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经过高考洗礼,大批学子迈入大学校园。为帮助新生转变角色,尽早融入大学生活,高校都要开展一系列的入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入学教育的理念、内涵以及方式方法已悄然发生变化,简单的校情、校史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今天的大学新生需要怎样的入学教育?如何创新思路、科学设置入学教育的内容?入学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培养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最重要
——同大学新生朋友们谈心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 叶华
经过高考的洗礼,走进大学校园,大一的新生需要调整、适应、转变的东西很多,各个学校所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就是要帮助大一新生尽快完成这种调整和转变。大一新生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就这一问题和新生朋友们谈点看法。
要有探索未知的激情和冲动
探索未知、发明创造是人类独具的秉赋,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所在。正是在不停地探索和创造中,人类才从蒙昧时代,经由野蛮时代,最终走到了文明时代。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探索未知、发明创造理应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这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伴随在一起的激情和冲动,理应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种基本的情感特征。大学生朋友们,让我们去尝试这种生活方式吧,让我们去体验这种推动探索、推动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吧!有了这种激情和冲动,我们就会眼界高远,胸襟开阔,就会摆脱低级趣味,发愤读书学习。当然,这决不等同于死背书本,食古不化,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述而不作的水平上,而是反复研究人们过去提出过的各种思想概念,将其融会贯通,努力从中寻求启迪,寻求我们今天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然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解决书本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给后人增添新的知识,增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创新性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我们有望把自己锻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人。
对陈规旧说进行质疑和批判
探索和创新,其本质是质疑的、批判的。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观点采取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记得黑格尔说过,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理解的事物。这是因为,对于这些事物,这些观点,人们司空见惯,也就习以为常,感觉便渐渐迟钝和麻木起来,造成了思维上的定式,限制了我们的眼界,束缚了我们的心智。
当我们用质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去打破思维定式,把思想解放出来,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探索和创新的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同学们,你们看,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不仅是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起作用,而且还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不是科学上的探索和创新吗?
讲探索和创新,从来就离不开质疑和批判。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质疑和批判不是凭空否定别人,不能搞“空手道”,它靠的是灵活而智慧地运用知识。而善于质疑和批判的人,往往都是从事创新性学习卓有成效的人。
如上所述,对于陈规旧说进行质疑和批判,需要才识和智慧,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胆力。胆力不足会制约才识和智慧的发挥,胆力充沛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潜能。
历史上许多人作出重大发现、重大发明、重大贡献,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年轻时代,就“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冲敢闯,无所畏惧。
重视实践在创新性学习中的作用
如前所说,创新离不开探索和研究、质疑和批判,我们所从事的创新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探索式的学习、研究式的学习、批判式的学习。它不仅要求我们学习知识,而且要求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研究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熟悉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且要求我们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在这里,能力的训练和掌握、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都必须依赖于实践,实践是通向创新成功的桥梁。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研究能力的获取。我们从哪里获取,又如何获取呢?在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本来就蕴含着产生这一理论成果的研究方法。我们在学习理论时就要注意去找出这一方法,真正把它搞明白。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是第二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即把已经搞明白的这种研究方法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研究能力,这个转化的中间环节就是自己动手去尝试,用学来的方法去做课题、做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用心领悟,并不断总结,直到有一天,运用得熟练了,得心应手了,别人的方法就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从实践中掌握能力,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正确选择。
学会研究,就是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研究取得了成果,就是创造出了新的知识。不去运用,再好的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死东西,而一旦开始运用,我们就进入了实践的领域。当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巧妙地运用知识,知识就具有了新鲜活泼的生命,而当我们再进一步,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时,原有的知识就会产生裂变,就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出新知识、新理论。
要有在失败中学习提高的精神
创新就是突破老规矩,开辟新途径,它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需要我们去探索,冒着风险一步一步往前走,从没有路的地方尝试着走出一条路来。正因为如此,它的前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遇到失败。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承受不起,轻言放弃,退回原点,那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失败当然暂时阻碍了我们的前进,我们谁都不会喜欢它。但它既然来了,我们无法回避,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接受它,换个角度去观察它,动点脑筋去分析它,客观冷静地去理解它。
我们遭到了失败,可能说明这条路走不通,需要考虑新的途径。
这种失败,对于我们今后达到预期的目标,就是一次很好的校正,我们实在应该欢迎它。
我们遭到了失败,也可能说明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这种失败将会引导我们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我们实在应该感谢它。
不管怎么说,失败总是意味着我们的主观方面和客观实际发生了背离,这时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客观实际进行重新认识,是对主观方面进行认真反思,是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主观和客观由背离走向统一。
任何科学的主张、恰当的措施,无一不是建立在主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实现这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就是从失败中重新学习和深入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运用活的知识的过程,就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在探索和创新的征途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种正确地看待失败、在失败中学习和提高的理性精神。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