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授 课 人:我学院gcgc黄金城集团党总支书记 史继敏
授课时间:2008年6月13日
授课对象:党校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
教学目的意义:通过教育学习,使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社会关系和所担负的重大责任。
教学重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青年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案正文:
(导言)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蓝领专家孔祥瑞、杰出工人代表许振超、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陈刚毅、爱心歌手丛飞,到乡村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等,以及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北川县长经大忠、副县长瞿永安、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北川县通口镇党委书记赵蓉等许许多多英雄们。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那么,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在坐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和交流的问题。今天的课题是《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谈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三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是青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下面跟大家具体谈谈四方面问题:
一、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彰显爱心、敬重生命的人本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助精神;不畏险阻、坚毅勇敢的英雄精神;正确决策、有序救援的科学精神;面向世界、融入国际的开放精神。汶川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伟大标识,也是一本博大的教科书。它将教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旗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腾飞不懈奋斗。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到青岛,人们会想到迷人的海滩、清爽的啤酒。今天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又多了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微尘”。“微尘”,起初是一位青岛普通市民数次捐款时的签名,后来越来越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都留下了“微尘”的名字,“微尘”逐渐成为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等走进了青岛的大街小巷。许许多多类似“微尘”的行动,汇集成了我们时代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也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同时,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样中共铸和谐,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生动局面。
四.如何理解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异化。比如感情淡漠、缺少沟通等等。像网络,在提供快捷方便的同时,也把问题给了社会。现在,我们的孩子每天坐在电脑前,一天到晚不出家门,长期这样,怎么与社会沟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要从社会学的层面去思考。
工业化发展和转型,给中国带来两难困境。那就是“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一方面,人们还存在传统农业文明的落后意识,有的人即使搞市场经济,也是在以小生产意识去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现代工业文明异化性的制约。怎么样解决这种两难困境?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比如,通过弘扬工业化的两大支柱精神,即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来支撑;有人认为要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去批判;还有人认为中国社会转型开放主要是西方价值观进来了,要通过儒家文化复兴来克服社会转型带来的这些问题。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导致了人们价值认识、取向的多元化。
所以说,中国现在处在多元价值时代,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化时代有它的积极作用,就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生机。这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多元化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容易引起不同矛盾、价值之间的冲突,许多优秀的、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消解,基本的善恶、美丑的判断被消解,最大的问题就是底线伦理的崩溃,耻感意识淡化。人们不知道羞耻,甚至以耻为荣。
多元化难以形成价值共识,而社会则要求人们一定要做到遵守底线,否则,社会还能不乱、还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底线。前提是什么?形成价值共识。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多元时代形成价值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认识到它的逻辑结构和精神实质。
逻辑结构有四个理性的层次:一是指导层次,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目标层次,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三是动力层次,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规范层次,也就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央提出这四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其内在精神是什么?我们应该将它凝聚、提炼成简明扼要的价值规范。就像 “自由、民主、博爱”是几百年来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讲的是社会秩序,其实也是一种价值体系。事实上,过去人们学雷锋,影响了多少代人,而现在树立了一个个典型,人们又能记住几个?这是值得反思的,我们应该把精神实质提炼出来。对此,我概括了八个字:
第一是“民主”。这是一种普适的价值观念,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政治目标。
第二是公正。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没有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三是平等。平等也是一种普世价值,是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我们不要老是看到经济上贫富差距,这些是社会表层的东西。现在,更应该看到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思想文化上的不平等和政治上的不平等,这是深层次的认识。如果在思想文化上、政治上拉开差距,这个社会就会出问题。
第四是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解决思维方式、培养和谐思维。我们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战争,形成一种对立、两极化的思维,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要分清。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最基本的,培养和谐的思维。
什么叫和谐思维呢?就简要的基本精神来说,即“增强包容、学会宽容”。要做到这点,希望大家三个“多一点”——多养一点静气、多一点阳光心态、多一点和谐的处事方式。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单一的,你逃离不了社会,所以最直接的就是怎么样和谐处事。这里涉及到三大关系:如何与下级、与同级、上级处理好关系。
与下级合作共事,要做到长者风范、指令明确、鼓励是阳光、以身作则、宽严结合;同级之间的合作联系,要做到推己及人、方圆兼顾、忍让谦和、慧眼识金、智者慎言;与上级领导合作共事,就必须做到理解意图、坚决贯彻,摆正位置、服务大局,了解特点、适应工作,谦虚谨慎、尊重领导,任劳任怨、不发牢骚。这十五点其实是告诉大家,上下左右要协调,协调了你才能和谐。
讲到和谐协调,还有一招要强调一下,就是学会科学地沟通。不要以为现代社会通讯很发达,沟通很方便,其实并不然。美国一个学者做了一个统计。他抽样了一万名成功者和一万名失败者,最后得出结论:在一万名成功者中,靠专业知识、靠智慧成功的,只有百分之十五;靠科学沟通、良好人脉关系成功的,占百分之八十五。在一万名失败者中,百分之二十五的失败者、被解雇者是因为技术水平低下,适应不了岗位被解雇的;百分之七十五的失败者都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被解雇的。
这两组数据让我们看到,现代社会成功不成功,沟通协调相当重要。所以说,一个人成功不完全是你努力的结果,有许许多多社会的环境,各种方面的因素。这就说明现代社会沟通协调,社会关系大家融洽,是很重要的。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增强包容性与宽容性。怎么样来增强包容宽容性呢?
我们在强调一元价值导向的同时,要允许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只有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个社会才有活力。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就应该体现多党合作、多阶级平等、多民族的团结等等方面。同时,在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和借鉴传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这几年有一个通病是重创新、轻传统,这是值得注意的。这个社会喜欢标新立异,好像什么都要讲创新,其实哪里来那么多的创新。另外,在强调中国特色价值的同时,我们还要寻求人类的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因为只有寻求共同价值、普世价值,中国人才可以与世界各国的人进行交流。要不然你讲你的,他讲他的,还能怎么交流。所以,我认为我们整个国家也要说普通话,你讲的道理老百姓才能听懂。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真要好好思考这些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构建的关键,就是使核心价值获得人民的普遍认同。换句话说,是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融于血液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不然你唱你的,你讲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要实现这个关键,有三个环节很重要。第一是充分的理解。核心价值要让老百姓充分地了解它、理解它,这是认同的前提。怎么理解呢,很关键的就是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不要老是西方怎么样,我们是中国人。第二是要坚持过程性。有些东西从最终来说是有道理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样人们思想就不会让你引偏掉。第三是要注意层次性。13亿人有那么多的层次,这个定位如果不清楚,老是从上面、从最高的境界要求,一般老百姓又怎么能做到。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要自觉地践行、提倡,关键是自己怎么做。应该把这些东西转化成一种习惯,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的文化,其实就是习惯。杭州人有杭州人的习惯,这就是杭州文化。如果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了半天,杭州人和外地人没有区别,这文化建设还叫成功么?比如原来我们说上海人比较精明,那就是上海人的文化。艺术家创作作品,不要想改变受众,而是要告诉他你是怎么样去看这个问题,这点说明白了,你的作品就成功了。
五、青年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这些原则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的统一,它既包含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显示出一种公正的价值判断,又包含着一种进步的价值准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就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根本目的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规划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使他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大学生懂得: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必须从现实出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要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不端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本领,这样,就为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不断进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价值目标。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使大学生接受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并且充分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个人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他们的共同理想。所以,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党的政治主张、政治信仰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否为广大青年学生所认同。能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育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目标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应摆在第一位。只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才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纪律来约束自己,才能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强大动力。
三、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第一,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人民勤劳勇敢,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精辟概括,也是对中华民族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的最好诠释。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地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
第二,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第三,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先天禀赋中蕴涵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其中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悠久与坚定,成为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的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学习时事政治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史、悲壮的近代史和雄壮的现代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发展意识,提升自尊心、自信心,把个人目标同国家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就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第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新时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时代精神,而改革、创新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改革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创新强调开拓创造,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发明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在解决和回答一系列新问题中创造出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时俱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创新,使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第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只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这样才会“药到病除”。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的唯书、唯上、不唯实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老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上的“一刀切”、“一锅煮”。这些表现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相互关联和交织在一起的。缺乏强烈的针对性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欠缺,而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按照时代要求调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瞄准当前已经出现和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常学常新、常教常新。
第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关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可见,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为此,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大学生与热情服务大学生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观念、道德等无形的东西融入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有形载体之中,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为升华思想、提高觉悟的过程,营造思想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新机制新途径,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试金石。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时,首先要看他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如果一个人学业上存在缺陷,并不一定从根本上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以贻害他一辈子。以荣辱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日常表现中的对与错、合适与不宜,并及时地做出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评等评价,才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明辨是非,避免违规犯错,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果再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来进行主观上的自省,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就能够促使其自觉地向先进人物学习,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践表明,道德评价具有直接、明确、学生易掌握、领会快、效果佳的特点。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检验其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试金石,同时也是规范他们行为,加强其品德修养的有效方法。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现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社会交往更加广泛,但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重大的人生课题面前,往往陷入迷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就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成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全过程。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坐标。大学生仅仅好好学习,身体力行还不够。只有知道什么是羞耻、耻辱,才能真正了解如何修身。耻,不一定就是错误,更不一定是犯罪,但属于为人们所不耻的事,一旦为他人所知,便不免要为人们所厌恶、所唾弃、所孤立,而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形影相吊的孤家寡人。知耻,正是人的健康社会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八荣八耻”,将“耻”字重新置于人人应当关注的突出位置,是要使人们在重视荣誉感的同时,也要确立正确的羞耻观,不但犯罪的事不能做,错误的事不能做,连同蒙羞的事也不能做,更不能以耻为荣,荣耻不分。这就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从而使学生明荣辱之分,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形成推动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所要讲的全部内容,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认真思考,切实将学习、思考、借鉴的成果,身体力行地在日常工作中付诸实践,努力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面旗帜,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文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六、讨论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2、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模范?